首頁 ﹥ 目錄導覽 > 李博士俯臥睡、趴睡相關論文著作 > 仰臥睡對人體重大危害
臺灣養生保健協會秘書長 李春興 醫學博士
壹、【預防膀於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0年代進行的全球調查更表明,對於人的健康和壽命,生活方式和行為的影響占60%,起著主導的作用;環境因素占17%,居第二位;遺傳因素占15%;醫療服務條件占8%;這些資料表明,人的生活方式行為和環境因素,對於健康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習慣的認識;正確之生活方式和行為,即為日常養生保健之生活方式和行為,可預防日後重大疾病之纏身,可歸類為當今之預防醫學,屬「上醫治未病」之內涵;醫療服務則屬治療行為,屬「下醫治已病」之範疇,彰顯出預防遠比治療重要。
一、【血氧值低下百病生】:
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中,有七大死因:癌症、心肌梗塞、腦梗塞(中風)、糖尿病、肺炎、慢性下呼吸道 疾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即生活習慣病,其主要元兇為長期缺氧,導致體內血氧不足,現代人導致缺氧之 二種不良生活習慣:
1、長時間久坐僅能利用1/12肺部半公升功能,「坐以待斃」導致缺氧危機。
2、仰臥睡,會阻礙氧氣之通氣量,且有四大項因素造成血氧值低下,有長眠「壽終正寢」危機。
二、【萬病之源,起於脊椎】:
人類為脊椎動物,顧名思義,脊椎,系其最為重要之組成,所有脊椎動物為保護脊椎,其臟器亦系以【即背朝天、腹向地】俯臥位元元元配置,惟60%人類睡覺時,採用直接壓迫脊椎之錯誤仰臥睡,長時間持續的壓迫脊椎,會對人體造成之重大危害。
三、【仰臥位睡會造成人體血氧值不足,對人體產生重大危害】:
1、人因進入深睡時,副交感神經主導,自體防衛能力更弱,仰臥睡因口鼻直接朝上,易受病房中空氣懸浮微粒落塵、細菌、病毒等直接侵入感染,尤其在【醫院爆量空汙】之院內感染下,更為嚴重,這些帶有病原體之分泌物,仰睡會因重力因素,因誤嗆而流入呼吸道,堵住呼吸道,造成體內血氧不足一也。俯臥位則反之,利於痰液引流:可使肺深部痰液及氣管內的分泌物,得到良好的引流,促進分泌物清除,由於重力的作用,痰液引流更為充分。
人體呼吸道肺部之排痰作用,有三大非免疫因素主要防禦功能:1、粘液流動2、粘膜纖毛運動3、反射性咳嗽等三項;可將侵入呼吸道肺部之空氣中微粒分子、病毒、細菌等,以黏液纖毛將其排出體外。惟如采仰臥位及氣切插管通氣,肺部體位在下方,由下往上,不利於將肺泡中帶病毒粘液,依上述三項非免疫因素防禦功能,無法經由肺部黏膜上之纖毛將其順利排出,而淨化呼吸通道,且會流向肺部沉積於下側肺,甚而引發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等肺部病變,導致體力及免疫力因而下降,這是許多他種疾病之住院病人,最後常併發此症而往生原因之一,又因此分泌物會阻塞呼吸道,無法淨化通暢呼吸道,會造成體內血氧不足一也。
(二)【仰臥睡時舌根會堵住氣管、影響呼吸】:
仰睡時,進入睡眠熟睡期時,副交感神經主導,肌肉漸失去張力,且年歲愈大,肌肉會更加鬆弛,加上依自由落體重力原理,過長懸雍垂、肥厚軟顎組織或肥大舌根皆會往牙齒方向後傾,堵住氣管,無法通暢呼吸道,因而影響呼吸,造成打鼾,影響肺功能,如完全堵住時,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猝死,且會造成體內血氧不足二也。俯臥位則反之。
(三)仰臥睡時,因體位因素,肺部受心臟重力壓迫,造成肺部空間縮小,順應性下降:
1、仰臥睡時,後側肺為身體器官最低部位,受心、肝臟、壓迫,造成肺部空間縮小,無法全肺呼吸。二者皆會造成氧氣不足,二氧化碳過多,堆積于肺部下葉,造成體內血氧不足三也。俯臥位反之。
2、依解剖位置,仰臥位時心臟肝臟在肺部上方,受心臟、肝臟和縱膈下垂對下肺葉壓迫,體積縮小,不利於促進下垂不張部位的肺部得以擴張,減少氣血交換面積,進而無法改善通氣灌注比例及病人氧合狀態;仰臥位時,背側肺通氣區域為重力依賴區,順應性下降。腹側通氣區域為非重力依賴區,順應性上升,但背側通氣區域肺順應性下降,較腹側通氣區域肺順應性增加明顯,肺泡通氣無法"均一",總的肺順應性下降。肺順應性下降較胸壁順應性上升明顯,故呼吸系統總順應性下降,根據呼吸力學原理,仰臥位呼吸系統總順應性下降,無法讓肺張開,部分肺泡因而萎陷,使得氣血比例無法恢復一定的水準,無法改善病人的氧合。俯臥位通氣則反之,俯臥位通氣時,胸腔內負壓由背側向腹側逐漸減小,背側胸腔內負壓增大,跨肺壓增大,促進背側肺泡重新開放,可促進背部塌陷之肺泡復張:腹側胸腔內負壓減小,跨肺壓減少,腹側通氣量減少,但仍能維持腹側肺泡開放一也。
(四)【仰臥睡時,主動、靜脈在下受心臟壓迫】:
1、仰臥睡時,心臟右心室在上,左心室在下受其壓迫,加上進出心臟的主動、
上下腔靜脈大血管,就正好在心臟下方受其壓迫,使心臟回血不足,打血較
吃力,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出現心、腦供血不足,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
病外,亦會造成體內血氧不足四也。俯臥位則反之。
2、仰臥位時,對循環系統影響:仰臥位時,腹腔壓力减小,回心血量減少,心臟前負荷及左心室後荷減少。通過上述機制,仰臥位減少有心臟前負荷儲備功能
患者的心輸出量。腹側區域血流減少而背側區域血流減少,同時腹側區域通氣
減少而背側區域通氣增加,肺內血流重新分佈,通氣血流比明顯減小,使背側
的肺泡無法復張,導致萎陷,無法改善氧合作用;俯臥位通氣則反之。
(五)仰臥睡時,胃上接食道之入口賁門在身體左邊,而下接腸之出口幽門則跨過脊骨在身體右邊,
仰睡會讓胃往脊骨方向下垂,致使胃上半段食物較難跨過脊骨流向出口,導致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加上仰睡時,結腸-直腸-肛門朝上,造成排便及排氣困難。
四、儒、釋、道三家,皆謂仰睡不宜:
1.儒家孔子曰:「寢不屍,睡不厭踧,覺不厭舒」意謂睡覺姿勢不要像死屍般仰
臥平躺,睡以曲蜷身體醒時可舒展身體。
2.道家孫思邈:「屈膝側床,益人氣力,勝正仰臥」」
3.佛家:佛陀所提倡的獅子王臥即右側臥睡是最安定、最容易入睡的睡姿。
五、105歲日本國寶醫師日野原重明,教我們的最後一課。
東京聖路加國際醫院名譽院長,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他是建立日本醫學基礎的人之一,也是將健檢導入日本,是日本提倡預防醫學第一人,他認為慢性病並非成人專利,經過20年努力將日本慣用的「成人病」一詞改成「生活習慣病」。日野原重明不只是受敬重的醫生,更是銀髮偶像。他年過百歲依舊在第一線看診,每年頻繁出國超過一百場演講,臨床上發現俯臥睡,可因呼吸道通暢血氧值高,一生提倡俯臥睡,宣導趴睡對人體之好處因當時市售尚未有適合俯臥位寢具應市,經過了他二十多年的觀察,看診時以大小枕頭五個來支撐頭臉部、身體等小冊,送給其患者使用,2005年並出版:「創造百歲奇跡的趴睡健康法」。做為他的長壽之道、人生哲學深入影響當代的日本銀髮族。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人生最後一程,不是選擇在他擔任名譽院長的聖路加國際醫院走向人生終點,而是選擇在家裡,拒絕所有延命醫療安詳辭世,為「平穩死」立下另一典範。日野原重明醫師一直提倡活出期望的活法以及死法,他的確用他的生命去實踐。
本書是由主持人與2020年101歲台灣醫界大老,百歲仁醫楊思標:臺灣大學醫學院暨附屬醫院前院長、臺灣養生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第28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曾擔任台灣醫學會、防癆協會理事長,胸腔內科權威,共同合著。本書參考世界各國醫學界146篇及上萬多例受試者之大型臨床觀察學術論文中獲得證實,俯臥位(Prone Position)通氣,能明顯來改善病患的低血氧值,因過去千年來全球尚無能有效解決傳統趴臥睡時,頭臉部舒服朝下之枕頭,致使傳統趴睡者皆需將頭部向兩側旋轉90度,半邊臉肌膚、耳貼床睡,壓迫當側頸動脈、頸椎、臉肌膚及耳朵除造成其不適外,更易造成中風、中耳炎、耳輪變形等病變,醫學界及衛生部門,因而不關心此衛教工作,為其主要原因。
1、2013年6月2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嚴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採取俯臥位通氣法來增加體內血氧濃度,系目前唯一安全、有效之療法:「ARDS
重症患者,早期應用28天和90天長時間俯臥位通氣,死亡率顯著下降。」
2、最好一轉俯臥位拯救生命的ARDS試驗(NEJM)ARDS和ALI,重症監護,機械通氣,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隨機對照試驗發表評論:「最好一轉?這是早就
知道,將ARDS患者的正面朝下之定位機械通氣,容易減少損害性異質肺泡過度膨脹等,改善他們的氧合作用,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俯臥位可讓ARDS患者,尤其是最低氧患者提高生存率,並準備將俯臥通氣列入疾病的管理。」顯然以俯臥位通氣來解決低血氧問題,是今後最為安全有效之方法,不要再有任何懷疑,提早選擇俯臥位通氣的時代的到來,且完全恰當的,可減少讓患者身心痛苦之氣切及插管治療,氣管被切開後,睡覺時痰液也會不停地往外湧,此時患者已無法咳嗽排痰,護理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隨時吸痰,將氣管中痰液及時吸出,否則會被痰液窒息而死。不要再猶豫,應即刻將俯臥位通氣之好處傳播出去,可以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惟在臨床試驗中仍需使用6個枕頭支撐身體,需要有經驗的專業護士,來幫助患者採取俯臥位,只能應用於短期的臨床觀察和研究,是其美中不足之處,因而建議SCCM和專業協會應設立俯臥位睡眠中心,培養專業醫護人员。目惟有以俯臥位通氣法來增加體內血氧濃度,系唯一安全、有效之療法,缺點為當時尚無適合俯臥位長時間舒適睡眠之枕頭或寢具,臨床研究觀察受試者,仍需以六個軟墊來支撐,並需訓練一批熟練如何讓患者趴睡之護理人員,因而只能當短時間臨床觀察研究用。
八、臺灣心臟科權威魏崢提倡「俯趴式CPR」,一改傳統面部朝上的做法,讓傷者趴臥姿勢,因過去仿間無適合趴臥器材,頭部只能向左或向右側擺,施行者可蹲或跪在傷者身旁,雙手交迭按壓胸椎位置,一直做到醫院急診室為止。優點:(1)俯趴的姿勢時,因面部朝下,舌頭會自然下垂,不會阻塞呼吸道,自然也免去了傳統CPR最為困難的口對口人工呼吸。(2)傷者接受俯趴按壓時,則會因朝下,嘔吐物容易直接從口腔流出去,引發的危機就小得多;若為仰躺,容易流入呼吸道,引發吸入性肺炎,這通常是患者最致命的原因。此乃由主導CPR的美國心臟學會ACLS委員副主席McNeil醫師于1989年首次提出,該想法魏崢在2004年的研究也證實可行,但至今尚未被廣泛運用,為了證明「俯趴式CPR」真的有效,魏崢為了證實俯趴式的效果不比傳統式差,甚至更好,該研究已發表在著名的《Resuscitation》國際期刊與《中華醫學雜誌》。
由上述即可充分證實俯臥位通氣,確實對新冠肺炎急重症所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有所助益。充分證明俯臥位可讓患者自主通氣及排痰,足可取代呼吸器之被動通氣,及需由護理人員監護及抽痰,浪費醫護人力等,因而此次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建議需在有充足人力資源和專業知識,才能安全地執行此類治療。
贰、俯臥位通氣法之機理:
1、促進塌陷肺泡複張:俯臥位通氣時,胸腔內負壓由背側向腹側逐漸減小,背
側胸腔內負壓增大,跨肺壓增大,促進背側肺泡重新開放。腹側胸腔內負壓
減小,跨肺壓減少,腹側通氣量減少,但仍能維持腹側肺泡開放。同時,俯
臥位後,解剖位置上位於心臟下方受心臟壓迫的肺葉體積縮小,部分被心臟
壓迫的萎陷肺泡複張。俯臥位元通氣患者需要鎮靜甚至肌鬆,有利於膈肌鬆
弛,跨膈壓降低,促進部分背側肺泡複張,增加氣血交換面積。
2、改善通氣血流比:俯臥位時肺內血流重新分佈,腹側區域血流增加而背側區
域血流減少,同時腹側區域通氣減少而背側區域通氣增加,通氣血流比明顯
改善。
3、改善呼吸系統順應性:俯臥位時,背側肺通氣區域由重力依賴區轉變為非重力依賴區,順應性增加。腹側通氣區域由非重力依賴區轉變為重力依賴區,順應性下降。但背側通氣區域肺順應性增加較腹側通氣區域肺順應性下降明顯,肺泡通氣更"均一",總的肺順應性增加。肺順應性增加較胸壁順應性下降明顯,故呼吸系統總順應性增加。
4、利於痰液引流:機械通氣患者由於體位及鎮靜肌鬆藥物的使用,深部痰液難
以得到有效引流,俯臥位時,由於重力的作用,痰液引流更為充分。
5、俯臥位通氣對循環系統影響:
俯臥位通氣促進肺泡複張、改善氧合,從而降低肺血管阻力,降低右心室後負荷。另外,俯臥位時腹腔壓力升高,回心血量增加,心臟前負荷及左心室後負荷增加。通過上述機制,俯臥位通氣可增加有心臟前負荷儲備功能患者的心輸出量。 有效防控新冠肺炎驗證法,由上述2020年全球醫學界新冠肺炎患者之治療,紅字部分即可充分得到驗證。這些患者在不人道氣切插管呼吸器治療無效後,最後不得不才只好採用需耗費人力之俯臥位通氣法,來增加其體內血氧濃度,挽救回患者寶貴生命,俯臥位通氣可以改善肺部疾患患者缺氧的狀態,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自2013年年6月2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社論公開發表:嚴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採取俯臥位通氣法來增加體內血氧濃度,系目前唯一安全、有效之療法。「ARDS重症患者,早期應用28天和90天長時間俯臥位通氣,死亡率顯著下降。」臥姿只需一轉!即可取代氣切插管呼吸器治療。已有大量數以萬計的臨床病例證實,應可毋庸置疑。
惟目前俯臥位通氣法為何無法普及主要原因,當今醫學界採用俯臥位通氣方法,為了避免頭臉部五官及胸腹部心臟等臟器直接貼在床面會造成壓迫,產生皮膚壓瘡,需配合六個軟墊來支撐,予以避免,且為了讓患者俯臥位,並需訓練一批熟練俯臥位照護之護理人員約4-6位,一般護理人員對於這類患者只注重了呼吸功能的改善,而對俯臥位通氣需以六個軟墊來支撐之目的,常在監護上有所疏忽,導致出現壓瘡的併發症及皮膚損傷。
再由海峽兩岸衛生部疾病管制署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治療暫行指引方案所述:大陸部分「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每天應當進行12小時以上的俯臥位通氣」,台灣部分「建議每天應進行至少12-16 小時。備註:建議使用俯臥式通氣,但需要足夠的人力資源和專業知識才能安全地執行此類治療。」即可了解全球各大醫院可能尚無此充分人力,過去僅能將俯臥位通氣暫時當短時間臨床觀察研究用。由此顯見如何能改善毋需六個軟墊配件,即可長時間舒適俯臥位通氣,則毋需4-6位護理人員監護,才是本計劃俯臥位通氣健康床重點,關鍵在可免除六個軟墊配件,且可避免俯臥位造成壓瘡之缺點,壓瘡部位主要在頭臉部及胸腹部,本俯臥位健康床專利部分即是將頭臉部及胸腹部騰空,不與床面接觸,即不會造成壓迫,可避免壓迫頭臉部及胸腹部導致“壓力性損傷”,頭臉部可依臉型長短上下伸縮來調整,胸腹部騰空,可依胸腹部體型寬廣,左右移動來調整。為全球唯一適合人類俯臥位通氣之健康床,是人類之睡姿革命,對象為全人類。
本創新俯臥位健康床,尤適用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防控,當醫院及大型方艙醫院做為確診患者病床;俯臥位健康床通氣,除能讓患者可長時間舒適俯臥外,一般人甚至用此姿勢長時間俯臥睡;亦可避免醫護人員氣切插管及呼吸機抽痰時,飛沫及氣熔膠院內感染。
参、俯臥位通氣法至今為何無法普及主要原因:
1、目前醫學界採用俯臥位通氣方法,為了避免頭臉部五官及胸腹部心臟等臟器直接貼在床面會造成皮膚壓迫產生壓瘡,及心臟反壓迫,需配合六個軟墊來支撐予以避免。且為了讓患者俯臥位,並需訓練一批熟練俯臥位照護之護理人員,每次約需4-6位護理人員予以照護,有些護理人員對於這類患者只注重了呼吸功能的改善,而對俯臥位通氣需以六個軟墊來支撐之目的,常在監護上有所疏忽,導致頭臉部五官皮膚壓瘡及胸腹部心臟出現反壓迫等併發症。
2、俯臥位通氣易導致“壓力性損傷”:2014年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歐洲壓瘡詢委員會、泛太平洋壓力性損傷聯盟聯合發佈的壓瘡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南中指出對於俯臥位通氣患者,在每次翻身时均要對可能出现压力性损伤的身體其他區域联合進行評估。其中面部、胸部、腹部是壓力性損傷的好發部位。男性患者在治療時易發生外生殖器皮膚壓傷;而女性患者由於體位要求墊起前胸,則易出現雙側乳房周圍皮膚壓傷。軀幹:雙肩、胸部、骨盆、膝部下墊軟枕,使腹部懸空,其他受壓部位墊軟枕或減壓墊。翻身、支撐的方法要正確,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在骨隆突處使用聚氨酯泡沫敷料,以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
3、惟現代醫學及科技發展,大都以經濟利益掛帥,朝向專科細分,忽略了宏
觀整體性,造就了當今下醫治已病之生態環境,而將上醫治未病,束之高閣;濫用氣切插管呼吸器通氣治療,明知讓住院病人氣切插管呼吸器治療,主要功能是用來方便抽痰,避免痰液及舌根堵住呼吸道之通道,造成血氧值低下,對人體只是提供一種被動式方便照顧的方式,對於原疾病並不會改善,更無法改變疾病的病程,氣切的病人,病情大都會惡化或者一輩子依賴呼吸器,病人大多因而往生,因而對「氣切」甚為反對,為了患者的權益、國民健康及節省國家龐大醫療支出。惟採俯臥睡通氣,毋需借助外力主動通氣,才是人體最為自然呼吸方法。除可患者身心痛苦外,尚可節省其及國家為龐大醫療費用負擔,目前醫學界採
用俯臥位通氣方,為了避免頭臉部五官及胸腹部心臟等臟器直接貼在床面會造成皮膚壓迫產生壓瘡,及心臟反壓迫,需配合六個軟墊來支撐予以避免。且為了讓患者俯臥位,並需訓練一批熟練俯臥位照護之護理人員,每次約需4-6位護理人員予以照護,有些護理人員對於這類患者只注重了呼吸功能的改善,而對俯臥位通氣需以六個軟墊來撐之目的,常在監護上有所疏忽,導致頭臉部五官皮膚壓瘡及胸腹部心臟出現反壓迫等併發症。
一、現代醫學目前採用俯臥位通氣法,是以6個軟墊支撐來俯臥。
這姿勢需6個枕頭要時常恢復。2、軟墊會增加護理人員工作量,至少要四位護理人員看護。
目前俯臥位通氣,只能以一般病床,另需準備六個軟墊或捲軸等,才能俯臥。俯臥位通氣法來增加體內血氧濃度,系唯一安全、有效之療法,缺點為當時尚無適合俯臥位長時間舒適睡眠之臥床枕頭或寢具,臨床研究觀察受試者,仍需以六個枕頭來支撐,並需訓練一批熟練如何讓患者趴睡之護理人員,因而只能當短時間臨床觀察研究用。為了患者的權益、國民健康及節省國家龐大醫療支出,建議對俯臥位有經驗的醫療團隊,如SCCM和專業協會,加強醫務人員必要的培訓和指導,成立俯臥位睡眠中心。
三、大陸氣切插管呼吸器俯臥位通氣標準作業程式(SOP)
俯臥位通氣操作流程https://pse.is/RVJFM
注意事項:
1.翻身由四名醫護人員以上共同完成。
2.眼部補保護時確保眼角閉合以免眼角膜損傷。
3.手術時間超過1小時以上注意觀看面部受壓部位
俯臥位通氣準備用品 出處 http://yt1.piee.pw/SRDMX
肆、俯臥位通氣法已被兩岸衛生主管單位疾病管制署列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說明如下:
一、由2020年中國衛健委疾管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3-7)》:
(三)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治療:對於嚴重ARDS患者,建議進行肺複張,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每天應當進行 12小時以上的俯臥位通氣。
二、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三、四版」對於重度 ARDS 的患者,使用俯臥式通氣(prone ventilation),建議每天應進行至少12-16 小時。備註:建議對患有嚴重ARDS 的成人和兒童患者使用俯臥式通氣,但需要足夠的人力資源和專業知識才能安全地執行此類治療。
伍、俯臥位通氣法已被中國大陸列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
1、中國大陸衛健委要求各省市派醫學專家,前往湖北20多間大型三甲醫院支援;使用俯臥式通氣法,實際應用於新型冠狀肺炎臨床治療。列舉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援鄂日記】北醫三院張潔:新冠肺炎護理俯臥位通氣“北醫三院方案”出爐,2020/03/06俯臥位通氣,是指將患者置於俯臥位,以使下垂不張區域肺擴張,改善通氣血流比值,提高氧合指數,從而促進肺恢復的一種治療方式。作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支持治療手段之一,已廣泛得到認可。完成了為“趴著比躺著更好,俯臥位通氣”的文宣海報,海報內容 “什麼是俯臥位通氣”“它的優勢是什麼”“如何正確操作”編了一個順口溜,並配以插圖。
2、再上新台階!曹縣中醫院ICU成功開展俯臥位通氣技術(2020-02-27)
https://twgreatdaily.com/P_gChnABgx9BqZZIXOfT.amp
3、武漢協和西院湘雅病房開展俯臥位通氣技術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2020/02/21)
4、武漢市第三醫院光穀院區重症醫學科主任付守芝醫師,採用俯臥位通氣治療(2020年02月15日)
5.
.
陸、俯臥位通氣法已被全球各國列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
1、根據2020/4/15《CNN》報導,美國紐約一間醫院的加護病房主任納拉辛罕醫師(Mangala Narasimhan)協助同事救治一名重症病危「呼吸窘迫ARDS」患者,他僅將病患翻身,讓他俯臥姿勢,以利於他改善呼吸症狀,病患的症狀
就明顯改善,經過判斷,也且不需要進入加護病房就拯救了他的生命。納拉辛罕醫師解釋,讓病患採取俯臥姿可以增加空氣進入患者肺部,如此一來,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就能提升,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他們發現了此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新冠肺炎帶來的症狀後,陸續開始採用此法,也獲得不錯效果。https://reurl.cc/O1VQD9
2、新冠患者住院治療為何都趴著? ICU醫揭秘 中時電子報 何立雯
2020年4月8日
新冠肺炎患者多以趴臥姿勢治療,引起許多人好奇,對此英國ICU醫拍片解釋,仰躺時體內器官易壓迫肺部,導致缺血和缺氧,駐美醫師也在臉書發文表示,病患俯臥血氧就會上升,效果非常好。英國ICU醫生丹尼爾斯(Ron Daniels)表示,新冠患者常趴躺(俯臥)的方式插管,原因是患者仰躺時,體內器官容易壓迫肺部,而地心引力又會讓血液流到被壓迫的部分,使肺部有氧部分缺血;但若趴躺則能避免此情況,同時讓血液流到肺部充滿氧氣部分,使病患可獲得所需的氧氣。駐美醫師張凱銘也在臉書發文指出,新冠肺炎常有呼吸窘迫症狀,而臨床上針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患者常採臥趴姿勢(prone position)治療,因其效果非常好,
病人只要俯臥血氧就會稍微提升,對血氧較差、尚未插管的病人,請他趴著真的很有用,而要插管的病人也是如此。張凱銘提到,看了討論串發現,台灣似乎不是很喜歡臥趴姿勢,但他表示,在他的醫院一大早就看到3個主治醫師合力替病人翻姿勢,其實美國醫師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
https://yns.page.link/hf67r
3、義大利米蘭的聖拉菲爾科學研究所2020年4月2日,對COVID-19的ARDS患者共有15位病人在ICU之外接受俯臥NIV平均年齡(SD)為59歲(6歲),其中13位為男性於4月2日當天開始俯臥NIV,4月2日的俯臥NIV通氣的總時間長度為3小時( IQR:1-6小時) 與使用前相比,所有病人在俯臥時和俯臥後呼吸速率均降低(P <.001)所有病人在俯臥期間SpO2和PaO2:FiO2均有改善P<.001)俯臥後12例(80%)的SpO2和PaO2:FiO2改善。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其中一個重症監護病房,875例患者中有240例接受了俯臥通氣治療。
4、法國普羅旺斯省艾克斯醫院評論: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患者有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的風險,在插管的嚴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早期和延長(每天至少12小時)俯臥位(PP)可改善氧合,降低死亡率。由於重症監護室(ICU)的COVID-19患者超負荷,清醒PP可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氧合情況,並防止轉ICU院。這項前瞻性、單中心的研究是在清醒、無插管、自發呼吸的COVID-19和需要補氧的低氧血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進行。患者均于2020年3月27日至4月8日在法國普羅旺斯省艾克斯醫院(Aix-en-Provence)住院治療。
5、由上述可知2020年全球醫學界新冠肺炎患者之治療,這些患者大部分在不人道氣切插管呼吸器治療無效後,最後不得不才只好採用需耗費人力之俯臥位通氣
法,來增加其體內血氧濃度,挽救回患者寶貴生命,俯臥位通氣可以改善肺部
疾患患者缺氧的狀態,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自2013年6月2日新英格蘭醫學
雜誌社論公開發表:嚴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採取俯臥位通氣法來增加體
內血氧濃度,系目前唯一安全、有效之療法。「ARDS重症患者,早期應用28天
和90天長時間俯臥位通氣,死亡率顯著下降。」臥姿只需一轉!即可取代氣切
插管呼吸器治療。已有大量數以萬計的臨床病例證實,應可毋庸置疑。
6、再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尚無法控制,截至2020/6/30止,確診人數為10450628名,死亡510632人,致死率4.95,俯臥位通氣己獲得全球各國肯
定,且被全盤接受及應用于危重症治療中。
為人類健康而努力~中國醫藥大學校友李春興博士研發專利認証的「中藥防護口罩」獨樹一幟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口罩成為人人搶購的必備品;中國醫藥大學校友李春興博士是中藥學專家,近年潛心研發出一套中醫藥經由呼吸道吸入的創新給藥途徑,能防控空氣傳播傳染病的「中藥防護口罩」,並獲得三項技術專利,在市售各種不同材質口罩中獨樹一幟。
臺灣養生保健協會秘書長李春興醫學博士,於2014獲邀參加在北京APEC「中醫藥在防控空氣傳播傳染病之應用」學術大會時,即發表「中藥口罩在防控空氣傳播傳染病的應用」,透過學術研究結合臨床經驗,研發出一套中醫藥創新給藥途徑,即中藥可經由呼吸道吸入給藥之創新防控空氣傳染的「中藥防護口罩」,同時獲得三項技術專利如下:
一、穿透率:市售一般醫用口罩大多為三層,僅能阻擋空氣PM3微粒分子及阻擋80%穿透率,N95口罩則能阻擋空氣PM2.5微粒分子,阻擋97.9%穿透率;「中藥防護口罩」增加一層成四層,防護開口層,開口可供置放濕紙巾、中藥香包、溫熱包、茶包、咖啡包香花包等,是一種創新給藥途徑療法。
二、密合度:市售醫用口罩,大多左右兩側無法密合有洩漏縫,無法密合,估計約有 50%中 PM2.5 微粒分子,由此處被吸入呼吸道,導致無法發揮其有效防護作用。「中藥防護口罩」增加左右兩側防護層,左右兩側密合,四面密合,較能有效防護病毒及空氣PM2.5微粒分子被吸入,密合度最佳。
三、緊密度:由於臉型的弧度並非平面,耳掛式依靠耳朵來固定,耳朵無法承受過大張力,緊密度不足;「中藥防護口罩」附加頭掛式固定卡片,可將耳掛式改為頭掛式,增強緊密度,也沒有空氣阻力問題。
李春興博士表示,傳統中醫藥在防瘟疫上扮演重要角色,早年百姓常用香囊防疫,即芳香辟穢方法,如同現代醫學之芳香療法,香氣分子可以促進人體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同時能調節全身新陳代謝,平衡自主神經功能。
古代名醫華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肺部疾病。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佩“繹囊”,“避疫氣,令人不染”的記載。清代,佩戴香囊成為皇宮的防病措施之一。
李春興博士有感於預防流感之各種防疫口罩,仍有美中不足之處,於是根據中藥原理和臨床經驗研發「中藥防護口罩」,並獲得三項技術專利,在市售各種不同材質口罩中獨樹一幟。
李春興博士提醒,市售口罩有棉布、活性碳等不同材質,過濾病菌效果也參差不一,因此,務必挑選有醫療器材許可證的口罩,才有防疫效果。
網址: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4499
為人類健康而努力~中國醫藥大學校友李春興博士研發專利認証的「中藥防護口罩」獨樹一幟 2020/2/14中央通訊社
柒、浮濫氣切插管呼吸器通氣治療:
患者因重病在病房長期採用仰臥,又因體質虛弱,病毒由口鼻而入,加上肌肉鬆弛,舌根自然下墜,堵住氣管,導致呼吸困難,血氧值不足百病生及惡化,最後不得不採取對患者身心痛苦之氣切插管呼吸器通氣治療,主要用來方便抽痰,避免痰液及舌根堵住氣管,造成血氧值低下,對人體只是提供一種被動式通氣及方便護理人員抽痰方式(會增加感染機會),對於原疾病並不會改善,病情大都會惡化,或者一輩子依賴呼吸器,更無法改變疾病的病程,僅是患者延命醫療最後手段,醫學界對「氣切插管呼吸器治療」雖甚為無奈,因目前醫學界使用俯臥位通氣,需6個俯臥位配備軟墊及4-6位充足醫護人力幫忙照護,只能在ICU病房才勉強有此條件,大都只好將就採用氣切插管呼吸器通氣。在美國,氣切插管呼吸器通氣治療,每年大約發生170,000例ARDS病例,死亡率為25%至40%。治療ARDS消耗了所有醫院呼吸機的5%,這會帶來高昂的費用(平均每次住院費用為$ 115,000),且大部分皆因而往生,除造成全球患者身心痛苦外,並致使國家醫療資源龐大負擔。臺灣呼吸器的盛行率,約為美國的6倍,2016年健保醫療費用共計5650億,其中的2%使用在長期依賴呼吸器的患者,約120億,是相當可觀的健保資源。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陳秀丹表示生命不該如此!其實若醫療無法使病情好轉、減低病痛苦,就如同在干擾病人自然告終。歐洲國家力推「老後無長期臥床」,平均臨終臥床僅約兩周,臺灣落後太多,呼吸器依賴患者 (連續使用三周以上)共一萬六○二人,醫療支出約一二○億元,平均每人約七十一萬元,很多患者長期依賴呼吸器維持生命徵象,使用時間最長的是十四年全都躺在病床上,
陳秀丹說,依賴呼吸器度過餘生的人,活得不成人樣,看了很不舍、很心痛。健保支付制度也該改,因為這些療程都有健保買單,每年耗費上百億的健保經費,卻未曾思考對病人有沒有幫助,也是讓這些病患餘生無法擺脫苦痛的幫兇。臺灣重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唐高駿指出,當病患已得不到合理治癒的希望或益處時,就可算是無效醫療,並強調目前只能持續推廣預立醫療決定、宣導放手讓家人善終並非不孝等觀念,形成社會共識才有可能改變有
效解決方式。我會臺灣養生保健協會現任理事長陳榮基教授,一直熱心宣導此觀念。恐怖的是有五種病人插管後,終生靠呼吸器直到過世:1、肺部末期病人2、心臟功能差者3、年紀大患者4、反復中風患者5、癌者末期患者。在臺灣,葉克膜、呼吸器、洗腎等設備的使用率,都是全世界最高的,為什麼會這樣?那都是因為健保有給付,加上錯誤的醫療觀念及行為所造成。醫護人員對所有罹患冠狀病毒或流感等,所有會傳染病毒患者,氣切插管處置,容易飛沫及接觸感染,如
患者刺激性反射噴涕而出,及日後呼吸機抽痰通氣,皆會對醫護人員產生極大風險,且容易造成氣熔膠院內感染。上述三項皆會對全球各國罹病患者及醫療人員身心造成傷害,且讓患者及其政府花費極為龐大醫療費用支出,
(三)俯臥位通氣機制:
1.促進塌陷肺泡複張:
俯臥位通氣時,胸腔內負壓由背側向腹側逐漸減小,背側胸腔內負壓增大,跨肺壓增大,促進背側肺泡重新開放。腹側胸腔內負壓減小,跨肺壓減少,腹側通氣量減少,但仍能維持腹側肺泡開放。同時,俯臥位後,解剖位置上位於心臟下方受心臟壓迫的肺葉體積縮小,部分被心臟壓迫的萎陷肺泡複張。俯臥位元通氣患者需要鎮靜甚至肌松,有利於膈肌鬆弛,跨膈壓降低,促進部分背側肺泡複張,增加氣血交換面積。
2.改善通氣血流比:
俯臥位時肺內血流重新分佈,腹側區域血流增加而背側區域血流減少,同時腹側區域通氣減少而背側區域通氣增加,通氣血流比明顯改善。
3.改善呼吸系統順應性:
俯臥位元時,背側肺通氣區域由重力依賴區轉變為非重力依賴區,順應性增加。腹側通氣區域由非重力依賴區轉變為重力依賴區,順應性下降。但背側通氣區域肺順應性增加較腹側通氣區域肺順應性下降明顯,肺泡通氣更"均一",總的肺順應性增加。肺順應性增加較胸壁順應性下降明顯,故呼吸系統總順應性增加。
4.利於痰液引流:
機械通氣患者由於體位及鎮靜肌松藥物的使用,深部痰液難以得到有效引流,俯臥位時,由於重力的作用,痰液引流更為充分。
5.俯臥位通氣對循環系統影響:
俯臥位通氣促進肺泡複張、改善氧合,從而降低肺血管阻力,降低右心室後負荷。另外,俯臥位時腹腔壓力升高,回心血量增加,心臟前負荷及左心室後負荷增加。通過上述機制,俯臥位通氣可增加有心臟前負荷儲備功能患者的心輸出量。
(四)俯臥位通氣法至今為何無法普及主要原因:
1、目前醫學界採用俯臥位通氣方法,為了避免頭臉部五官及胸腹部心臟等臟器直接貼在床面會造成皮膚壓迫產生壓瘡,及心臟反壓迫,需配合六個軟墊來支撐予以避免。且為了讓患者俯臥位,並需訓練一批熟練俯臥位照護之護理人員,每次約需4-6位護理人員予以照護,有些護理人員對於這類患者只注重了呼吸功能的改善,而對俯臥位通氣需以六個軟墊來支撐之目的,常在監護上有所疏忽,導致頭臉部五官皮膚壓瘡及胸腹部心臟出現反壓迫等併發症。
2、俯臥位通氣易導致“壓力性損傷”: 2014 年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歐洲壓瘡諮詢委員會、泛太平洋壓力性損傷聯盟聯合發佈的壓瘡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南中指出對於俯臥位通氣患者,在每次翻身時均要對可能出現壓力性損傷的身體其他區域聯合進行評估。其中面部、胸部、腹部是壓力性損傷的好發部位。男性患者在治療時易發生外生殖器皮膚壓傷;而女性患者由於體位要求墊起前胸,則易出現雙側乳房周圍皮膚壓傷。軀幹:雙肩、 胸部、骨盆、膝部下墊軟枕,使腹部懸空,其他受壓部位墊軟枕或減壓墊。翻身、支撐的方法要正確,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在骨隆突處使用聚氨酯泡沫敷料,以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
3、惟現代醫學及科技發展,大都以經濟利益掛帥,朝向專科細分,忽略了宏觀整體性,造就了當今下醫治已病之生態環境,而將上醫治未病,束之高閣;濫用氣切插管呼吸器通氣治療,明知讓住院病人氣切插管呼吸器治療,主要功能是用來方便抽痰,避免痰液及舌根堵住呼吸道之通道,造成血氧值低下,對人體只是提供一種被動式方便照顧的方式,對於原疾病並不會改善,更無法改變疾病的病程,氣切的病人,病情大都會惡化或者一輩子依賴呼吸器,病人大多因而往生,因而對「氣切」甚為反對,為了患者的權益、國民健康及節省國家龐大醫療支出,。惟采俯臥睡通氣,毋需借助外力主動通氣,才是人體最為自然呼吸方法。除可患者身心痛苦外,尚可節省其及國家極為龐大醫療費用負擔,上述依人體體解剖學體位科學論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睡姿革命所列臨床觀察近萬案例,日本、臺灣二位胸腔內科大老之提倡呼籲,俯臥位通氣可取代不人道之氣切插管呼吸器通器,為不容置疑正確方案,值得全面推廣應用。
柒、濟世救人創新革命性俯臥位健康床已被發明即將上市:
一、作者于2013年5月香港出版【睡姿革命】,及2014.11.17-18獲邀參加在北京APEC「中醫藥在防控空氣傳播傳染病之應用」學術大會,並發表「中藥口罩在防控空氣傳播傳 染病的應用」,文中已將俯臥位通氣列入,並明述其優點。後雖研發成功第三樣俯臥位元產品,因尚有壓瘡等問題,需增俯臥軟墊才可舒適俯臥睡,因而再歷經二年研發,想出如能在頭臉部及胸腹部二部位騰空,即能有效避免壓瘡,頭臉部騰空,可依臉型長短上下伸縮來調整,胸腹部騰空,可依胸腹部體型寬廣,左右移動來調整,俯臥位元胸腹部騰空目的,為進出心臟的主動脈及上下腔靜脈大血管,已在上位應不受心臟壓迫,可能原因可能患者太胖而由一般床之床面反壓所致,胸腹部騰空即可排除床面反壓,解次心臟回血不足,打血較吃力,導致血液迴圈不良,出現心、腦供血不足,導致心血管疾病外,亦會造成體內血氧不足之問題,俯臥位健康床通氣,除能讓患者可長時間舒適俯臥外,亦可避免醫護人員氣切插管及呼吸機抽痰時,飛沫及氣熔膠院內感染,一般人亦可用此姿勢長時間俯臥睡;本創新俯臥位床,可以有效:
1、避免空氣病毒容易從口鼻侵入。
2、避免舌根皆堵住氣管,可暢通呼吸道。
3、讓流在下呼吸道帶流感病毒之痰液,容易由上往下排出體外,可清空呼吸
道。
4、避免壓迫頭臉部及胸腹部導致“壓力性損傷”。
5、毋需配合六個軟墊、捲軸、捲軸即能方便舒服俯臥。
6、可長時間採用俯臥,可做長期觀察研究用。
7、醫院毋需在4-6名護理人力充足下,即能有效照護。
二、此革命性俯臥位健康床其優奌:
1、可取代不人道之氣切插管呼吸器治療。
2、尤適用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防控,當醫院及大型方艙醫院做為確診患者病
床外,可大幅避免醫護人員飛沫感染及病房、院內空氣中氣熔膠傳播感染,亦能讓患者可長時間舒適俯臥位,甚至以此姿勢長時間俯臥睡。
3、更適用於當家居臥床,可有效預防血氧值不足,導致七大死因慢性疾病提早光臨,如2013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社論公開發表,不要再有任何懷疑,臥姿只需一轉即能達成。
4、俯臥位健康床,是人類之睡姿革命,上市後會秉持濟世救人,造福人群胸懷,以薄利多銷理念,吸收研發費用,儘力壓低售價,供應全球76億人民家居臥床,可預防諸多生活習慣病提早光臨,此為預防醫學重大突破,對人類之貢獻,除能每年拯救億萬人生命外,亦能避免患者接受不人道氣切插管治療,而為全球患者及政府節省數以千億計極為龐大之不當醫療支出,這神聖使命,在全球人民預防保健衛教上亦深具其意義,亦需有賴全球醫學界各位先進一起共同努力,讓我們一起共同為人類健康而努力,相信俯臥位健康床能為全球人類健康養生保健,及此防疫聖戰中做出重大貢獻,將台灣之光揚眉國際。
俯臥位健康床即將上市,敬請期待。